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改工作 >> 调研分析 >> 正文

 

 

 

关于牟定县绿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来源:牟定县发改局作者:杜昌辉发布时间:2016-09-07

发展绿色农业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关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无污染、无公害、安全、卫生、营养的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增长,农产品的安全质量也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绿色安全消费的必经途径。

牟定县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到2015年末,全县粮食总产量   10.5万吨,比“十一五”末粮食总产量8.1 万吨增加 28%。其它农产品生产也获得了丰收:油料产量7620吨、茶叶产量 183.3吨、水果产量4896吨,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 6%、 5%、5 %。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优质米、特色果蔬、优质豆类等农产品源源不断输出供向外地,进入国内外市场,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逐步扩大,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业科技人员转变思维方式,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市场调研,注重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按照“围绕市场,依托龙头,依靠科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提质增效”的原则,稳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抓好分类指导与服务,使耕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把“结构调佳、规模调适、品种调优、效益提高”,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产业,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相关绿色农业产品种植生产。到“十二五”末全县共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2家(其中:省级8家、州级14家),截至目前全县共认证绿色食品20个。发展绿色生态种养殖业家庭农场 42个、经营土地面积达2408亩;在工商部门注册的种养殖、农机专业合作组织262个,已有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省州县示范社称号。培植种植大户120户,其中:优质粮食种植大户 35户、生态科学种植水稻面积2800亩,有2名种粮大户已被省厅初步确定为全省种粮大户补助候选人;经济作物种植大户 85户,种植经济作物面积5000多亩。探索出了“围绕一个龙头企业、建设一个基地、开发一个主导产品、占领一片销售市场、带动一方资源开发、促进一项产业结构调整、致富一方农民”的“七个一”的产业化模式。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十二五”末,依托粮食流通企业,推广种植优质稻8万亩,以“牟定油腐乳”加工业为龙头,推广种植“双低”油菜5万亩,优质高蛋白大豆套种玉米3万亩,辣椒1万亩;围绕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带动本地农户种植冬早蔬菜。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十二五”期间,每年组织抽检农产品112批次,抽检样品2557个次,组织流动检测车开展农产品市场、产地现场检测12场次;统一制作,并发放《农产品安全生产记录》70余本,督促县内50亩以上规模连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台账,逐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组织完成了县内50亩以上规模连片农产品生产基地负责人的告知、约谈、培训、承诺工作,告知、约谈、培训农产品生产基地负责人70余人,发放《告知书》70余份、签订《承诺书》70余份;组织完成了农业转基因生物事前监管工作,告知、约谈、培训、签约种子经营企业(经营门店)10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50余个、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7家;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7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500份,接受群众咨询450余人次。

(四)绿色农业结构调整趋于优化。“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全县第一产业在县内生产总值中的增加值所占结构比重为30%,第二产业占33%,第三产业占37%,按产业结构比重高低排序为三、二、一。在种植业结构上,2015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预计达55.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5.7万亩,经济作物21.18万亩,粮经种植结构比例为59:41。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优质稻、辣椒、双低“油菜”、冬早蔬菜、特色水果、玫瑰、花卉等产业等正逐步发展形成一定规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全县19.8万亩耕地中三分之二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田基础建设任务重;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除坝区近年由于加强水利及配套设施建设,解决了灌溉问题外,19.97万亩耕地中一半属于雨养农业,严重制约了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60%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集中种植于占全县土地面积仅40%的坝区。山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近年来已逐步推进,但部分地方条件还很差、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饭,农产品产量、品质受气候制约。广大山区土地利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上除新建成的龙虎水库及配套工程、土地开发整理、现代农业烟田示范区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投资作支撑外,“十二五”期间农业部门参与实施的工程项目较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不大。

(二)思想认识存在差距。在生产方面,由于生产观念邂逅,缺乏从事绿色农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大多数农户盲目追求农产品数量化,导致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品的使用过量,使土地资源损坏污染严重,给绿色农业发展造成严重阻力。

(三)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及项目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我县绿色农业产业发展。

(四)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县发展绿色农业的瓶颈,农业及生活废弃物污染、工业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污染、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等都严重阻碍着绿色农业的发展。

(五)质量技术监控还难以同步跟上。在生产环节,绿色农产品生产的配套技术研究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相应的技术标准是否真正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与应用,还难以全面地确切掌握;在流通环节,绿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从外观上无法区别,而食用轻微有害的农产品后,通常,在短期内也不会表现出不良症状,绿色与普通农产品的质量区别还难以即时地展示在消费者面前;全程质量监控由于管理体制、检测体系、执法体系等问题,还难以统一协调解决,监督检测技术的实用性、可推广性不强。

(六)绿色食品的市场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由于绿色食品对产地和环境都有特殊要求,因而,绿色食品大多分布在较为边远地区,交通不便。而绿色食品的主要消费者又集中在城市,这就给绿色食品市场的扩展带来困难,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滞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畅。而且,许多鲜销产品由于运输困难,储藏期短,且包装手段落后,导致产供销脱节,也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拓展。

总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前进中仍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发展不仅受到资源约束,同时还受市场约束,消费决定生产的多样化、优质化,需求决定品种结构和质量的问题已在农业生产中日益显现。特别是绿色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突出;信息技术服务滞后,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结构调整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保障,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时期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措施建议

(一)发展高效绿色生态农业。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理念,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立足县内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优势,因地制宜、突出产业特色、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一是通过实施植树造林、森林保护、退耕还林、农田水利建设、江河污水治理、节能减排等工程,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建立覆盖全县的农业生态保护区;二是建立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机制,采取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规程,组织生态化生产。以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大力推广减量化、精准化的施肥用药增效控污技术,积极应用有机肥、生物肥等生态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生态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养殖模式,建设沼气工程等能源环保设施,加强排泄物治理,积极推广“畜—沼—作物(果)”等农牧结合的生产模式,加强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加大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力度,推行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休闲农业等模式,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四是围绕市场消费需求,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重点发展蔬菜、粮油、畜禽、人工食用菌、蚕桑等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带),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机制,创新应用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等先进技术,全面推广应用成熟的生产技术,努力培育和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五是建立严格的标准化规程和制度,在生产、加工、储藏和营销等各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和绿色生态化技术。严格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定期检查档案记载情况,切实按照规定标准,实行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准入”的全程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控制。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打造农业知名品牌、文化品牌和绿色品牌,创立优质农产品名牌产业链。              

(二)发展循环农业,改善农业生态大环境。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展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活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产和生活的无害化为主线,以高效产业为主导,以规模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农村沼气和加工企业为纽带,以现代农业科学生产技术为支撑,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重点实施好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农业产业循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五个工程。加强州、县(市)、乡(镇)三级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集循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研发、集成、展示和培训于一体,引导、推动广大农业生产主体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主动参与和投入发展循环农业。

(三)政府重视、政策扶持,全力提高绿色农业生产实力。绿色农业经济属于政府推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关键环节的统筹。政府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绿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绿色农业推进组织。各个相关部门要通力配合,不断加大绿色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同时加强绿色农业环境管理,为绿色农业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制定政府产业政策时,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不同的生物资源、环境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情况,认真研究并制定详细可行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对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区域特色,做到绿色农业产业合理布局。通过政府补贴、财政转移支付以及设立绿色农业发展基金的方式,在发展初期给予从事绿色农业开发的企业和个人以绿色溢价补偿;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农业科研院所也要充分发挥的作用,在技术推广、绿色认证和开拓绿色市场方面给予帮助和辅导,使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较强的操作性。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规划,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发挥各级政府宣传引导作用,加强绿色宣传教育,普及绿色经济知识。切实转变农户的传统生产观念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坚持科技兴农,进一步提高绿色农业的科技含量。科技创新是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其重点是引进和培养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保证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的不断提高。通过农技推广人员组织实施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传播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信息,开展试验示范工作。成立绿色农业高新技术服务中心或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发、集成和示范一批绿色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克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保鲜中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并围绕产业链进行技术开发与推广,使绿色农业发展始终同最先进的科技,如现代信息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系统工程等紧密结合,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化水平。我县农业的信息化程度很低,信息不畅导致农产品销售不畅,从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化水平。以快速、准确地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及时发布市场价格信息、未来行市分析、农业技术指导等,为绿色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质量认证等相关环节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提供指导和服务。


 

 

主办单位:楚雄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单位地址:楚雄州楚雄市阳光大道283号 邮政编码:675000

制作维护:楚雄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滇ICP备16006449号-1    滇公网安备 53230102000290号